2021,蓝天——从视觉到感觉

2022-01-05 17:10:06 webmaster

拍天也到了第七年,七年之痒似乎不可避免。

从最初的热情万丈逐渐变成了一个习惯,习惯性地推开窗户,拍下城市天空的颜色。

从前几年进入十二月中旬就忙忙乎乎地搜集资料,数据统计,查找雾霾成因的蛛丝马迹,逐渐变成过了圣诞节才开始整理照片,竟完全没有了对数据抽丝剥茧分析的兴致了。

今年换了办公室,窗外的风景从赛象酒店变成了高层住宅轮廓线间隐隐可见的天塔。窗外没有了牵牛花垂直绿化,

今年的天看起来也像刚完成了各种三年行动计划的公务员一样,长舒一口气就松懈了下来。

天友设计

2021年的蓝天


蓝天

First Frost


闲言少叙,上完图再做分析吧。

天友设计

2021年的蓝天


今年空气六档的比例从优到劣为:38%,44%,13%,4%,1%,0.5%,优良的天数为299天,占比达到了82%,比上年增加了19天。


天友设计

2021年AQI指数比例


今年AQI指数最大的特点是“优”的天数大幅度增加,在去年比前年翻番的95天基础上又大幅度增加了45天,比起最差2017年的33天,更是它的四倍还多。从七年的AQI指数拼图中也能直观地看到,代表优的蓝色从星星点点在这两年迅速扩大到了接近半壁江山。

天友设计

七年的AQI指数拼图


天友设计

七年的AQI指数分档比例


虽然有了漂亮的统计数据,但从视觉可见的角度,今年的蓝天却感觉凋零了不少,还以能发朋友圈的“朋友圈蓝”为例,从2015年到2021年的比例分别为:50天,48天,38天,45天,79天,103天,101天,不知道是我拍摄时间的原因还是今年雨天阴天多的原因,很多空气质量为优的日子却并不是蓝天。


天友设计

2015年-2021年朋友圈蓝的比例


天友设计

 2021年7月12日(AQI指数30,却是个阴天)


北方的冬日对蓝天一直不算友好,室内的温暖怡人是有代价的。就像秋天从树上掉落的黄色,随着供暖,蓝色也仿佛从天空中褪色了。几年不见的连续重污染天气又重新出现。连续雾霾天往往给人带来的深刻记忆和压抑感受,往年经常会出现连续一周左右中度以上污染,11月到3月的采暖季节更是空气污染重灾区。今年若不是3月份两会期间出现了一次连续十天的轻度到严重污染的雾霾天气,基本上就很少出现三天以上的连续中度污染天气了,连续的蓝天倒成了普通的风景。图中可以看出,六月到九月的天被优良所统治,甚至没有一天轻度污染。


天友设计

供暖季与非供暖季的AQI分析


2020年北京PM2.5年均浓度38微克/立方米,相比2019年的42微克/立方米,2018年的51微克/立方米,首次进入30+的范围。虽然但离欧盟的15,美国的10,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指导水平10微克/立方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,我们的雾霾天气要想彻底消除,还需要继续减排60%-70%。但是洛杉矶治理空气污染用了50年,西德用了30年,中国用了6年时间,北京PM2.5浓度降低了52%,无疑对京津冀所有的居民每一天每一次的呼吸都是福音。


天友设计

八年来PM2.5的变化



双碳

First Frost

 

说完了蓝天,说说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吧。

雾霾的成因无论是冬季采暖、汽车尾气、农村散煤、秸秆燃烧、炼钢炼铁、水泥玻璃,无一不是由于化石能源燃烧,因此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目标,就和蓝天雾霾深度地联系了起来。从燃煤向清洁能源的能源转型、从汽油柴油车到电动汽车、从乡村煤改电采暖方式的改变、从绿色建筑向超低能耗建筑的推广、从传统建造到装配式建造方式、从公园城市到森林碳汇等等,这一系列治理空气污染的策略同时也是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。

天友设计

以去碳化为核心的多维能源体系


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“可靠预测气候变暖”的地球气候物理学家,可以看做科学界一个盖棺定论的标志。关于全球气候变暖,学术界的结论基于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,持续发声也有三十余年,依然世界上有不少人对气候变化的事实有诸多质疑。诺贝尔奖的颁发,说明人类活动、碳排放引起气候变暖,成为全球多数国家的共识。


天友设计

 1850年-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距平


气候超载日是指地球已用完了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,当天进入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。1987年地球超载日是10月23日,2015年提前到8月6日,2019年到了7月29日。过度消耗的自然资源导致的生态赤字持续增长,全球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体现出对气候的重大影响。


天友设计

地球超载日


从2018年怀来湿地博物馆零排放建筑开始,到2019年零舍的近零能耗,2020年静海中德生态园展厅的零能耗,2021年天大建筑学院学生设计建造的R-CELLS产能建筑,2022年九江棉船零碳岛的零碳民宿,我们一直在这条绿色低碳的路上坚定地走着……


天友设计

零排放——怀来湿地博物馆(天友近零研究院)


天友设计

近零能耗——零舍(天友近零研究院)


天友设计

零能耗——静海中德展厅(天友近零研究院)


天友设计

产能——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R-CELLS小屋

(天大建筑学院)


天友设计

零碳——九江棉船零碳岛零碳民宿(天友近零研究院)



结语

First Frost


地球、自然、人类,这个永恒的话题在2021年疫情持续的第二年显得更加沉重。事实上,人类只占地球生物总量很小的一部分(万分之一,以生物碳成分重量计算),但对于环境却有着不成比例的影响。

天友设计

 地球生物量比例图


尽管人类的生物量仅为0.06Gt C(与磷虾和白蚁不相上下),但人类文明对生物量的影响巨大,猪牛羊等牲畜重量超过了野生哺乳动物的20倍,家禽的重量也已经超过了所有其他鸟类。人类对自然环境、生态系统乃至气候变化,都造成了深刻影响。

是时候做出改变了,人类的梦里总有那一抹蓝色,因为无论是望向蓝天,还是望向大海,地球毕竟是一个蓝色星球……